十一:勤打棋谱 但是,仅仅是不断的下棋也不是提高的办法之一。秀哉先生强调了打谱的重要性。
“打谱研究棋艺也是十分必要的。在研究那些围棋名人的好的对局时,虽然你可能记不住全局的每一个变化,但是也没有什么关系。在打谱的过程中,你可以很自然地培养起一种正确的感觉来,如果你上千遍的打棋谱,那么你也可以下出好棋来。” 秀哉先生为我们指点了如何提高棋力的诸多方法,打千盘棋谱不论对初学者还是对于初段棋手来说都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一个初学者,每天打三局棋谱,一年下来,他就可以有初段的棋力了。
以上是秀哉先生和瀬越先生的围棋提高法。虽然这是七十多年前说的话了,但至今仍有其重要的借鉴意义。要做到上面提到的哪一条都并不是很困难,需要的只是你从今天开始就要去做。问题是在于你去不去做。 家长应有的健康心态1964年的一天,北京少年吴玉林和聂卫平在北京少年宫里下了一局棋,执黑的吴玉林中盘获胜。聂卫平虽然输了,但从这盘棋的棋谱里,人们看到了一个极端地争强好胜的聂卫平。
这盘棋的棋谱,后来被北京的著名围棋教练韩念文提供给了《围棋天地》。 聂卫平于1952年出生在北京,下这局棋的1964年刚12岁。
后来,聂卫平回忆说:童年时学围棋,完全是一种偶然,不像现在的孩子,由父母刻意带着孩子去学。我的父母和外公都是热心的围棋爱好者,而且瘾头都不小,一有空就要摆开棋盘杀上几盘。每逢这种时候,平时不苟言笑的大人们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忽而喜笑颜开,忽而摇头叹气,甚至还会争吵起来,这让我感到非常好奇。当时在我幼小的心目中,棋盘上星罗棋布的黑白子充满了一种神秘感,尽管什么也看不懂,但仍不肯离去。
那时,金同实的围棋水平在北京少年中处于第一的位置;程晓流是北京重点中学的学习尖子,围棋水平也相当强;聂卫平的围棋水平和比赛成绩比金同实、吴玉林、程晓流都稍有逊色。
当年,聂卫平给人留下印象的,不是高超的棋艺,而是输掉比赛后难过的痛哭。
任何领域的高手,也并不是从来都所向无敌的,只不过,知耻而后勇,更加发奋努力罢了。更多的人,在一而再、再而三的挫折面前,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另谋他途。这就是所谓的人与人的精神气质的差距。
依我个人阅人的经验,1000个人中间,能自动自发,愈挫愈奋,不断地经受失败、嘲笑,各种打击而初衷不改,只到最终达成目标的人,实属凤毛麟角。
大部分人的精神是脆弱的,大部分人的立场也是比较容易就可以动摇的。 一个人在某项事业中成功与否,与智力因素关系最小(真正聪明绝顶的人或真正智障的人,只有十万分之一而已,多数人的智力水平相差无几)最关键的的区别,是是否具备足够坚韧的意志品质,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品质,甚至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的自我意识(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聂卫平给自己童年学棋时期的性格作了七字评语:“极端的争强好胜”。注意,不是争强好胜,是极端的,极端的争强好胜。
我想,贝利、阿里、胡荣华等人,都具备这样的极端的好胜心。我之所以是18k菜鸟,因为我没有这样的气质。没关系,当观众也不错啊。假如每个人都当演员了,演给谁看啦?还是小老百姓、18k的人更心旷神怡一点。既然不能“胜固欣然”何妨“败亦可喜”?哈哈。
有些学棋的孩子的家长,在看到孩子某一时期落后于同学,或者在比赛中成绩不理想,就怨天忧人,责罚孩子,挑剔教练,甚至怀疑裁判。
希望以上的这些话,能给家长们提供一点参考。希望家长们能有更加平和的心境和充分的信心,陪同您的最亲爱的孩子共同走过曲折、坎坷的学棋历程。 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何必苛求一时一事?不犯错误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永远回避! 在2006年的今天,培养和锻造您的孩子敢于冒险、敢于承担、敢于挑战未知领域、坚持自己的见解的自信心,具备独立面对问题和障碍的能力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远远超过掌握任何专长! 学习围棋,如果能使您的孩子的性格得到优化,人生阅历得到丰富,思维模式得到科学的调整,那么,一时之间,赢了谁又输给谁,又算得了什么? 曹薰铉九段: “中级棋手人多打职业棋手的实战对局谱。在打谱的过程中要多做形势判断。对局结束后,不要忘记进行复盘研究。” 徐奉洙九段: “有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多进行实战对局,是检验棋手棋力是否提高的最好的方法。”
刘昌赫九段: “不要单纯记背书本上的知识,尽可能努力理解其原理。初学围棋时,注意记忆棋谱,培养棋感和胜负感。” 李昌镐九段: “看书时,要集中看有关死活的书。因为死活问题取决于计算能力的培养。看报纸、杂志上的实战讲解时,在看参考图前,多次进行计算很重要。” 藤泽秀行谈如何增长棋力 怎样才能练好本领、提高棋艺呢?怎样才能长棋 业余和专业不一样。业余爱好者可以想怎么走就怎么走,娱乐是最主要的。越来越多的人随着棋力增强,开始想要摹仿专业棋手。 但这样做反而没什么意义。摆专业棋手的棋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 法,但这只是摹仿,进步也是有限的。不必忠实地遵循专业棋手的 教导,尽管这话谁也没说过。高兴怎么走就怎么走,碰了壁,再按自己的想法试试其它的走法,这才是爱好者最好的进步途径。 我说过,在棋上花钱(不是“下赌棋”)。还有一个,多看死活题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不是“解题”,而是像上面说的“多看”。 看到容易的问题,多少用点儿脑筋想一想。不明白的话,立刻看答 案也没关系。遇到难题,一边看答案一边考虑。不妨试一试,就当我骗人。我可以保证,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在脑子里解死活题,这是专业棋手的训练。我不单解死活题,而且还出死活题。年轻的时候,研究了井上道节所著的死活题集《 围棋发阳论》,还出版了它的解说著作。十年前,修订版出版的时 候,比起爱好者来,其更受专业棋手和立志搞专业的孩子们的欢迎。听说依田君他们不管去哪儿都随身带着《围棋发阳论》。 就专业棋手而言,直截了当地说,我以为有适合下棋的人,也有不适合下棋的人。我不知道什么人适合下棋,但是确实有适合下 棋的类型。且不说打油诗中所描写的“本因坊才让那个傻瓜两子”, 那傻孩子竟然....既有这种令人吃惊的事例,也有在学校学习拔尖, 棋却毫无长进的事例。 大概跟天分有关系。众所周知,有的人比别人多下了几倍的工夫,但是棋还是不行,这种例子并不少。也许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放弃作棋手,而朝别的方向发展。 就是适合下棋,也不一定能作为专业棋手做出成绩来。专业棋 手是担负着搬不完的货物在荒野中一步步行走的人。它要求不断持续地努力的才能,要求刻苦学习,达到身体难以接受的极限。这是 很苦的,超一流的棋手都尝到过这种滋味。当然,这种要求不仅仅 限于围棋这一行。 说到专业棋手的学习方法,不言而喻,平常的对局十分重要。但是我以为,日常的研究更为关键。可以反省自己下过的棋,也可以摆一流棋手的棋谱,或者以前的棋谱。一盘棋有几个胜败关键的地方,要训练自己能够确确实实地领会这些地方,要下工夫钻研如果轮到自己,该如何驾驭局面。如前所述,我是用这种方法增强棋力的。一天十小时码棋子,右手食指的指甲都变薄、变形了。我从武宫君那里也听到了同样的话,最近,依田君也是这样。听说小林光一君的小腿上的汗毛都掉光了,这正是因为长时间盘腿坐着研究而造成的。这些并不是什么耸人听闻的事情,而是专业棋手的学习情况。不到倒下为止不停止学习,这样说,并且这样做。有的人连脑袋砸在棋盘上都不觉得,就那么睡着了。 赵治勋--从做死活题谈计算的重要性在我棋的水平还不高的时候,先生和师兄们常给我出死活题,如果解答不上,是不能睡觉的,若是交了错误的答案,就会被退回,那样,还得苦思冥想。 当时,认为题目很难,现在回想起来,那都是非常简单的问题。